作为猕猴桃产量和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的我国,前几年产业景致一片大好!但近两年,由于各种原因,整个行业处于一种比较疲的状态。
用有些人的话来说,猕猴桃是从曾经的红极一时变成现在的风光不再了。
那么,猕猴桃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境地的?还能有机会重现往日辉煌吗?
今天咱们一起来探讨一下。
从2008年起,我国猕猴桃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种植面积和产量飞速提升,整个产业逐渐往现代化、规模化方向发展。
就连价格也在逐年攀升。
有新闻报道称,自2012年起,猕猴桃的价格连连上涨,有些品种在行情比较好的时候,单是地头收购价都能达到十几块。
基本上一亩的收入能达到6-8万,平均下来,种一亩地猕猴桃比同等面积的粮食能多赚十几倍。
当时农村不少人靠着种猕猴桃发家致富,甚至有“猕二代”的说法,可以说,猕猴桃就是种植户的金果果了。
而在终端市场上,贵的猕猴桃能卖到上百元每斤,成为了那个时间段的“网红水果”,一时间风头无两。
随之而来的是,扩种换树,市面上的猕猴桃越来越多,但消费者对猕猴桃的态度慢慢发生了变化。
降价、滞销、口碑崩坏等一系列局面袭来。
再到这几年,猕猴桃的价格不复往日辉煌,地头价最低时甚至到1-2元,甚至于即便这样也无人问津。
曾经做猕猴桃是那么的光鲜亮丽,可为何现如今却走到这样进退维谷的地步?
病虫害难以控制
猕猴桃在种植期间比较容易遇到病虫害,尤其以红心猕猴桃的溃疡病最为常见,这种病基本上没有可以根治的方法,要么基本控制,要么砍树保果园。
目前,在不少以红心猕猴桃为主要种植的基地产区,都不同程度的减少了种植面积。
另外,由于猕猴桃的采摘多在温度比较高的夏季,修剪下来的枝条很难处理,稍有不慎就容易腐烂,这也会对果树造成病害威胁。
早采坏了行业口碑
猕猴桃属于后熟型水果,通常采摘后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熟化。
只要是正常时间采摘,都是可以放熟食用的。
但是,前些年猕猴桃大火的时候,让果农经销商赚得盆满钵满,后来,在多方势力争夺市场的情况下,猕猴桃早采成为愈演愈烈的景象。
为了抢占市场,赚早市的高利润,通常7-10月才真正成熟的猕猴桃,在5-6月就被装车发货。
这样的猕猴桃到了消费者手里,就算放一个月,也没办法食用,反复拉扯之下,彻底寒了消费者的心,败坏了整个行业的口碑。
至此,不少消费者情愿高价买进口猕猴桃或者不吃,也不愿买国产猕猴桃。
种植狂热,不加限制
正如前面所提,在国产猕猴桃快速起步的时间,产生了不少猕猴桃创富的神话。
人都是趋利的,看到别人种猕猴桃买车买房,自己也绝对不能落下。
在猕猴桃的高峰时期,有不少果农将已经大挂果的柑橘砍了再种猕猴桃,极度狂热。
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倒是越来越大,市场饱和度也越来越高。
当一个东西稀缺性不在时,就很难高价出售了。
与此同时,猕猴桃前期成本投入很大,加上种植户技术上参差不齐,果实的品质也高低不一,种不好的确实赚不了钱。
目前来看,没有足够的数据可以支撑今年的行情走势预判。
但是根据以往几年的情况,以下几点基本是确定的。
市场不是不缺猕猴桃,而是缺高品质猕猴桃。任何时候,只要品质够硬,就能卖到好价钱。
早采是被整个猕猴桃产业唾弃和诟病的问题,随着越来越多的主产区严抓早采,相信这个问题会逐渐被解决。